收藏 分享(赏)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脉学类编电子书在线.pdf

上传人:中医古书 文档编号:9190 上传时间:2020-03-14 格式:PDF 页数:74 大小:140.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脉学类编电子书在线.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脉学类编电子书在线.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脉学类编电子书在线.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脉学类编电子书在线.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脉学类编电子书在线.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 脉 学 类 编 宋 崔嘉彦著 清 玄庵山人辑注 陈仁寿点校 李飞审订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 主审段逸山吉文辉 副主审 按姓氏笔画为序 王大妹宋立人 张如青陈熠 审订李飞李其忠 吴九伟招萼华 金芷君潘朝曦 前言 中医药抄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颇有价值的遗产 蕴含着历代医家诸多精辟的学术理论与丰富的临证 经验 是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尤其 是其中的临床各科与医案部分 每每具有独到的理论 启迪与临床见解 有助于拓展治疗的思路 丰富治疗 的方法 具有深入整理研究的价值 中医图书联合目录 收录全国 员 员 猿个图书馆截 至 员 怨 愿 园 年底为止的馆藏中医药图书 其中中华

2、人民 共和国成立前出版的中文中医药图书 共计 员 圆员 圆 源 种 内有中医药抄本 缘 园 愿 猿种 其中未刻抄本 猿 怨 圆 源 种 已属孤本的有 猿 远 圆 猿 部 清未前抄本 员 圆 愿 愿 种 其 中未刻抄本 怨 圆 猿种 已属孤本的有 愿 员 愿部 内容涉 及医经 医案 诊法 方药 综合与临床各科类 其 中临证各科的抄本多达 圆 员 员 愿 种 其次为方书 医案 类抄本 从馆藏抄本品种的数量来说 中国中医研 究院图书馆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收藏量最多 分别为 员 圆 圆 怨 种与 员 园 源 缘种 合计为 圆 圆 苑 源种 占总量 中 医 古 籍 珍 稀 抄 本 精 选 一 的 源

3、缘 豫 对抄本进行系统整理研究 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摆在研究者面前的困难重重 具体表现为 目前没有 一部书目能完整全面地反映现存抄本的情况 抄本数 量庞大 分散各处 难于收集整理 从几千种抄本中进 行筛选 既费时耗力 又须具有识别能力 抄本为手写 体文字 字体多不规范 异体字 俗体字 讹误字甚多 再加抄写时日既久 字体有的磨灭 难以辨识 因而要 求研究者不仅具有中医药等方面知识 还要善于辨识 各种字体 并须依据上下文意与相关著作加以酌定 提要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介绍作者 而很多作者因无传 世著作 其生平难以了解 须借助相关工具书查寻 唯其如此 对于中医药抄本这一部分遗产 尤其是世 上目前仅存一部的珍

4、贵抄本 长期以来乏人问津 未 见有人加以系统整理 因而至今仍是迷雾一团 不知 底细 随着时间的迁移 因人为与自然的原因 中医 药抄本损失惨重 从现存清末前未刻抄本的数量已远 少于清末后未刻抄本的状况 便可见一斑 因此 对 中医药抄本进行整理研究 不仅具有保存中医古籍精 华 弘扬中医学术 促进临床发展的作用 而且具有抢 救祖国传统文化遗产的特殊意义 据我们对抄本的初步研究 其内容体式大致可归 纳为三类 第一类是类辑抄本 即按内容分类抄录前 人的资料 如清代张璐 医通祖方 朱时进 一见能 圆 中 医 古 籍 珍 稀 抄 本 精 选 一 医 等即是 此类抄本虽然属于编辑性质 但其有两 方面可取之处

5、一是将相关资料汇辑一处 给后人阅 读使用提供了方便 二是所抄录的前代资料有的业已 亡佚 凭此抄录而得以留传 第二类是评述抄本 即 在抄录前人资料的基础上 加上个人的分析评述 如 清代杨和 幼科折衷秘传真本 方谟重订 薛氏济阴 万卷书 等即是 此类抄本汇集前代医家重要论述 间附作者的临证心得 分析评述往往一言中的 寓有 真知灼见 有助于读者把握前代资料的精髓 第三类 是心得抄本 即在医学理论上有独到的见解 或在临 证实践上有丰富的经验 如清代徐养恬 徐养恬方 案 江泽之 江泽之医案 等即是 此类抄本最具学 术价值 是我们整理研究的主要对象 本套丛书所收 录大多为此类抄本 本套丛书共收录抄本五十余

6、种 绝大多数为清代 抄本 以临床各科类 医案类为主 入选的标准主要 有三条 一是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实用价值 在理 论与实践上有独特的见解和经验 二是古代既无刻 本 现代又无排印本 影印本 三是内容完整 版式清 楚的善本 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为本套丛书提供底本 谨致谢忱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为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编辑出版本套丛书 其 眼力之非凡 气魄之恢弘 殊实令人感佩 猿 中 医 古 籍 珍 稀 抄 本 精 选 一 本套丛书的出版 旨在将沉埋多年的中医瑰宝呈 现给广大读者 以引起人们对中医古籍抄本的重视 并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 本套丛书主要为中医药专 业工作者 中医药

7、院校学生 古代文献与传统文化工 作者及其爱好者阅读研究 也可供各地图书馆与相关 专业图书馆收藏 段逸山 二 三年六月 源 中 医 古 籍 珍 稀 抄 本 精 选 一 凡例 一 字体 统一使用简化字 不出现繁体字与异 体字 二 提要 置于正文之前 介绍作者与全书内 容 注重其在理论与临床上的特点 三 正文 按内容分段 并加标点符号 为便于 分辨 属于眉批 夹注以及药物剂量 炮制方法用小号 字排印 四 校注 置于同页下方 按照正文所加序号依 次分行排列 凡内容重要 且校勘有据者 选择采用 本校 他校 理校等校勘方法 注释对象有二 一是注 音 凡冷僻的难读字 采用拼音加直音的方法注音 二是释义 凡疑

8、难词句 加以注释 校语与释文力求 科学规范 简明扼要 凡明显错字或重复的内容 一 律直接予以改正或删除 不再出注 五 目录 为读者检阅方便起见 抄本原有目录 的照录 补上序号 原目录与正文不一致者 则依照正 文改正 原无目录的 依据正文补上序号与目录 中 医 古 籍 珍 稀 抄 本 精 选 一 六 案序 为醒目易检 凡医案类抄本 每一病证 所录医案 均用阿拉伯数字编排序次 七 禁用药物 抄本中有些药物现属国家禁止 使用的动 植 矿物药材 为保持古籍抄本原貌 本书 对此均不作删改 仅供参考 圆 中 医 古 籍 珍 稀 抄 本 精 选 一 提要 脉学类编 一卷 成书于清代咸丰八年 员 愿 缘 怨

9、年 为清代玄庵山人辑著 作者生平无从考证 本书系作者根据 四言举要 重加编次并注释而 成 即汇集 崔紫虚脉学 和 李濒湖脉学 之精粹 书 中先述脉学理论之概要 继而详论各种脉象 共 圆 苑 种 之特性 最后脉证相合 从脉论治 是一部研究和学 习脉学理论 指导从脉诊断论治的重要文献著作 本点校本是以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 脉学 类编玄庵山人妙法注 为底本 给原文分段和句逗 校 勘采用理校和本校方法 对冷僻字 难读字或疑难字 注音或注释 便于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工作者参考阅 读 脉 学 类 编 目录 四言举要类编 自序员 考证诸书目猿 脉学类编源 举要源 浮脉阳员 缘 洪脉阳员 缘 虚脉阴员 远

10、散脉阴员 苑 芤脉阳中阴员 苑 濡脉阴员 愿 微脉阴员 怨 沉脉阴员 怨 伏脉阴圆 园 牢脉阴中阳圆 员 实脉阳圆 员 弱脉阳圆 圆 脉 学 类 编 细脉阴圆 猿 迟脉阴圆 猿 缓脉阴圆 源 革脉阴圆 缘 涩脉阴圆 缘 结脉阴圆 远 代脉阴圆 苑 数脉阳圆 苑 滑脉阳中阴圆 愿 紧脉阳圆 愿 促脉阳圆 怨 动脉阳猿 园 长脉阳猿 园 弦脉阳中阴猿 员 短脉阴猿 圆 切脉论证猿 猿 圆 中 医 古 籍 珍 稀 抄 本 精 选 一 四言举要类编 自序 盖夫 四言举要 出于月池翁 而其论原于 崔真人 此推明 内经 一脉十变之法也 明五 脏之平脉 分四季之时脉 通二十八之体状 别 奇经八脉交加中外之理

11、 可谓脉法尽之矣 脉要精微论 曰 微妙在脉 不可不察 赵王 曰 神存于心手之间 盖其难也 易氏曰 九窍 皆见于外者 观其证之变 而有通塞之二候 九 脏皆藏于内者 察其脉之动静 而有浮中沉三 部 呜呼 其要微矣 余念上古良医治疾 未 有不先诊脉者 自岐黄已然 辨人鬼 别男女 特 其粗尔 微芒呼吸之间 而生死轻重系焉 如诊 病人之色不变 而在死法中 此脉病而形不病 也 故曰无数者同之 有数者异之 苟不明乎脉 法 则同者多矣 叔和曰 天雨下降 沟渠溢满 圣人不能图也 脉络流溢 诸经不能复拘也 然 则经脉明而诸证无不可察 亦可穷吾治之方矣 脉 学 类 编 所见诸家脉诀行于世者 而世本绝不及 四言举 要

12、 之精切也 予读而珍之 推为脉法之全 盖 启 内经 之钥 倒轩岐之箧 尽出其秘 以示人 而惜乎人之都不知读 岂不能读耶 能读之者 止李延 刘渊二贤 而不无歧解 非倒乱失次 即 荒唐间杂 而其注又多有不善 以致脉学愈阐愈 昧 求脉之道 愈超愈蹶 良由不解活法推源之 故 因是类编注解 庶学者披卷了然 是为序 同治四年岁次乙丑仲秋玄庵山人谨书 圆 中 医 古 籍 珍 稀 抄 本 精 选 一 考 证 诸 书 目 黄帝素问崔真人脉诀孙真人千金方论 扁鹊难经刘宗厚论证李东垣医学发明 华佗脉经陈无择论经通真子脉要新括 金匮方论朱丹溪论证黎文涛决脉精要 张氏类经杨仁斋脉论张仲景伤寒论注 得效方论王叔和脉经戴同

13、父脉诀刊误 巢氏病源潘硕甫论脉太仓公生死秘要 圣济经解灵枢经柳氏论证 脉 学 类 编 脉学类编 宋南康紫虚隐居崔嘉彦希范著 明蕲州月池子李言闻子郁删补 类编名义 类编者 合两篇而汇其类 所以简而明也 两 篇者 崔紫虚脉诀 李濒湖脉学 总曰 举要 举者 举其 提纲挈领 包源若一之法 要者 其玄秘 须知精粹总括之妙 操觚者 执是编而习之 则庶乎其不差矣 举要 脉乃血脉 气血之先 血之隧道 气息应 焉 脉者气血之神 邪正之鉴也 有诸中必形诸外 华元化曰 气血盛则脉盛 气血衰则脉衰 气血热则脉数 气血寒则脉迟 气血弱则脉微 气血平则脉缓是也 潘石甫曰 人身之血 犹夫 水也 血中之脉 犹夫派也 派通则水

14、源活 脉通则气血行 隧 伏道也 脉行伏道之中 其行也以息往来 然非呼吸不能 中 医 古 籍 珍 稀 抄 本 精 选 一 行 故曰气息应焉 其象法地 血之府也 心之合也 皮之部也 脉者 如水潜行地中之象也 经曰 脉者血之府也 心主 血而合脉 惟外可见者 如手鱼之络属阳明 此皮之部也 其色 多青则痛 多黑则痹 黄赤则热 多白则寒 五色互见 则主寒热 也 资始于肾 资生于胃 脉由气血而赋形者也 其水谷日进 脾胃酝酿 化其精微而 为血 注之于脉 潜滋暗长 脉道得以充实 岂非资生于胃乎 熟腐水谷 游溢精气 全赖命门 一点真阳 岂非资生于肾乎 阳中之阴 本乎营卫 营者阴血 卫者阳 气 营行脉中 卫行脉外

15、脉不自行 随气而至 气动脉应 阴阳之平 气如橐籥 血如波澜 血 脉气息 上下循环 脉者非气非血 其犹气血之橐籥也 如大波之涣澜也 营 属阴而主里 卫为阳而主表 故营在脉中 卫在脉外 是以经脉 流通 必由乎气 相随上下 运行不息 而形体得以常存者 亦藉 此之荣也 十二经中 皆有动脉 惟手太阴寸口处决 此经属肺 上至鱼际 脉之大会 息之出入 一呼 缘 脉 学 类 编 一息 四至为息 难经 曰 十二经中 皆有动脉 独取寸口 以决夫五脏六 腑死生吉凶之法 何谓也 曰 寸口者脉之大会 五脏六腑之所 以终始也 出气曰呼 入气曰吸 一呼一吸 总名一息四至也 十二时辰 三千五百 一呼一吸 脉行六寸 日夜不停

16、病为取缺 十二辰 即十二支也 在月为建 在日为时 日以百刻为度 每一刻脉行一百三十五息 十刻脉行一千三百五十息 百刻脉 行一万三千五百息 人之宗气 积于胸中 以行呼吸而通经脉 也 凡一呼一吸 是为一息 脉气行六寸 十息脉气行六尺 其日行之数 当以周天二十八宿 宿 三十六分相因 以每日共 得一千零八分之数为实 以一万三千五百息为法 除之则每十 息 日行止七厘四毫六丝六忽不尽 此昼夜水漏下百刻之数 亦 合人身脉度也 初持脉时 令仰其掌 掌后高骨 是为关上 关前为阳 关后为阴 阳寸阴尺 先后推寻 持诊也 要诊他人之脉 令仰其掌 以中指诊彼掌后高骨之 间 是为关上 次下食指于关前 名曰寸口 再下无名指

17、于关后 名曰尺泽 关前为阳 脉得寸内九分而浮 关后为阴 脉得尺内 一寸而沉 以关在其中矣 其所以云尺寸者 以内外本末 对待 为言 而分其右也 心肝居左 远 中 医 古 籍 珍 稀 抄 本 精 选 一 心脉居左寸 肝脉居左关 脾肺居右 肺脉居右寸 脾脉居右关 肾与命门 居两尺部 肾有两枚 分居两尺部 其中命门者 付诊于右尺也 其魄与神 皆见寸口 左主司宫 右主司府 脉要精微论 曰 左外以候心 心藏神者也 内以候膻中 膻中者 心之宫城也 右外以候肺 肺藏魄者也 内以候胸中 胸中者肺之府也 左大顺男 右大顺女 本命扶合 男左女右 男子为阳 左亦为阳 女子为阴 右亦为阴 故男脉左手偏大为顺 女脉右手偏

18、大为顺 关 前一分 入命之主 左为人迎 右为气口 灵枢 终始篇 曰 阴者主脏 阳者主腑 阳受气于四末 阴受气于五脏 持其气口人迎 以知阴阳有余不足 平与不平 天道举矣 内经 以人迎之脉察六腑之阳 气口之脉察五脏之 阴 太阴阳明论 曰 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 阳明为之行气于 三阳 皆言人迎为阳明之腑脉 故主乎于表 气口为太阴之脏 脉 故主乎里 盖上古诊法有三 一以三部九候 以诊通身之 病 一以太阴阳明 以诊脏腑之气 一以人迎气口 以诊阴阳之 苑 脉 学 类 编 本也 肾命决断 两在关后 人无二脉 病死不愈 关后尺部也 二尺之间命门也 经曰 七节之旁 中有小 心 正此之谓也 其中所藏 而蓄坎离之交媾

19、为生气之海 为 元阳之窦 辟精血于子宫 司人生之寿夭 华元化曰 肾者精神 之舍 性命之根 十四难 曰 人有两尺脉 如树有根 人无两 尺脉 如树之无根矣 男女脉同 惟尺则异 阳弱阴盛 反此病至 男女脉同 同于定位 惟尺则异 异于生育 男子为阳 脉 当寸强尺弱 女子为阴 脉当寸微尺盛 反此则病 脉有七诊 曰浮中沉 上下左右 消息求寻 七诊者 然九候之中 而复有七诊之法也 如独大独小 独 疾独迟 独热独寒 独陷下者 皆病脉也 谓其或在上或在下 或在左或在右之不同也 又有九候 举按轻重 三部浮沉 各候五动 十八难 曰 三部者 寸 关 尺也 九候者 浮 中 沉也 诊脉惟在指法之巧 曰举曰按曰寻 大法轻手

20、循之曰举 重手取 之曰按 不轻不重 委曲求之曰寻 人臂长当疏排指 人臂短当 密排指 五动者当从心肺俱浮 肝肾俱沉 脾在中州 则与叔和 之守寸关尺 寄位以候五脏六腑者 正有相成之妙 愿 中 医 古 籍 珍 稀 抄 本 精 选 一 寸候胸上 寸主上焦 故候胸膈以上至头之有疾 关候膈下 关主中焦 故候胸膈以下至脐之有疾 尺候于脐 下至跟踝 尺主下焦 故候于脐以下至足有疾 左脉候左 右脉候右 病随所在 不病者否 难经 曰 脉有逆顺 男女有恒而反者何谓也 然男子生 于寅 寅属木阳也 女子生于申 申属金阴也 故男脉在关上 女脉在关下 是以男子尺脉恒弱 女子尺脉恒盛 是其常也 反 者 男得女脉 女得男脉也

21、男得女脉为不足 病在内 也 左 得之病在左 右得之病在右 随脉言之也 女得男脉为太过 病 在四肢 左得之病在左 右得之病在右 随脉言之 此之谓也 按寅申之说 他书无考 推越人之意 倘亦以男为阳为火 而火 生在寅 女为阴为水 而水生于在申云耳 火炎上 故男脉盛 在关上 水润下 故女脉盛在关下也 男得女脉者 谓寸弱而尺 盛 此谓不足 病在内也 女得男脉者 谓寸盛而尺弱 此谓太 过 病在四肢 非病在外之说也 盖男子以阳为主 女子以血 本 非男女经脉有别也 从其阴阳 以察其盛衰也 浮为心肺 怨 脉 学 类 编 浮脉属阳 心为阳中之阳 肺为阳中之阴 沉为肾肝 沉脉属阴 肾为阴中之阴 肝为阴中之阳 脾胃中

22、州 浮沉之间 脾胃属土 土居中也 浮沉之间 阴阳和平之脉也 谓浮中 沉 候五脏之说 本乎天者亲上 本乎地者亲下 心肺居于至高 之分 故应乎浮 肝肾处乎至阴之位 故应乎沉 脾胃在中 不离 中部 大都脉代时宜 无太过无不及 自有一种雍容和缓之状 便是胃气之脉 心脉之浮 浮大而散 心合脉 心脉循血而行 脉者指法如六菽之重 按至血脉而 得为浮 稍加力脉道粗者为大 又稍加力 脉道濡润者为散 乃 心之带胃气而神应者也 肺脉之浮 浮涩而短 肺合皮毛 肺脉循皮毛而行 脉者指法如三菽之重 按至皮 毛而得为浮 稍稍加力 脉道不利为涩 又稍加力 脉道不及本 位为短 乃肺之带胃气而神应者也 肝脉之沉 沉而弦长 肝合筋

23、 肝脉循筋而行 脉者指法如十二菽之重 按至筋而 员 园 中 医 古 籍 珍 稀 抄 本 精 选 一 得为沉 稍加力脉道如筝弦者为弦 次稍加力 脉道迢迢者为 长 乃肝之带胃气而神应者也 肾脉之沉 沉滑而濡 肾合骨 肾脉循骨而行 脉者指法如十五菽之重 按至骨而 得为沉 举指来疾流利者为滑 次重按之 脉道无力为濡 乃肾 之带胃气而神应者也 脾胃属土 脉宜和缓 脾胃合肌肉 脾胃脉循肌肉而行 脉者指法如九菽之重 按 至肌肉而得 一种雍容和缓之气 乃胃气之常而神应者也 命为相火 左寸同断 命门名相火 付诊于右尺 而左寸心脉也 灵兰秘典 曰 膻中者臣使之官 喜乐出焉 今考心胞 脏居 鬲 膈 上 经始 胸中

24、正值膻中之所 位居相火 代君行事 实臣使也 内经 发明火义 而以君相明位四字为目 此四字个个着实 是诚至道 之纲领 有不可不阐扬其精义者 亦何以见之 盖君道惟神 其 用在虚 相道惟力 其用在实 故君之能神者 以其明也 相之能 力者 以其位也 明者明于上 为化育之元主 位者位于下 为 神明之洪基 此君相相成之大道 而有此天不可无此地 有此君 不可无此相也 明矣 春弦夏洪 秋毛冬石 四季和缓 是为平脉 太过实强 病生于外 不及虚微 病生于内 员 员 脉 学 类 编 春弦者肝脉也 东方木也 万物之所以始生也 其气来软 弱 轻虚而滑 端直以长 故曰弦 反此者病 其气来实而强 此 谓太过病在外 其气来不

25、实而微 此谓不及病在中 夏洪者心 脉也 南方火也 万物之所以盛长也 其气来盛去衰故曰洪 反 此者病 其气来盛去亦盛 此谓太过病在外 其气来不盛去反 盛 此谓不及病在中 秋毛者肺脉也 西方金也 万物之所以收成也 其气来轻 虚以浮 来急去散 故曰毛 反此者病 其气来毛 而中央坚两 傍虚 此谓太过病在外 其气来毛而微 此谓不及病在中 冬石者肾脉也 北方水也 万物之所以合藏也 其气来沉 而坚搏 故曰石 反此者病 其气来如弹石 此谓太过病在外 其气来如数者 此谓不及病在中 春得为秋脉 死在金日 五脏准此 推之不 失 人之脏气喜所生 而畏所克 如春令肝脏木旺之时 其脉当 弦长 今反浮涩而短 是金来克木 期

26、 其 在庚申辛酉日 金 旺之时必死 余脏仿此 四时百病 胃气为本 人生所赖者水谷 故胃气以水谷为本 终始篇 曰 邪气 来也紧而疾 谷气来也徐而和 是皆胃气之谓 脉贵有神 不可不审 调停自气 呼吸定息 四至五至 平和之则 三至为迟 迟则为冷 六至 员 圆 中 医 古 籍 珍 稀 抄 本 精 选 一 为数 数则为热 转迟转冷 转数转热 医家调息之法 以自己呼吸而定他人之脉也 其法以一呼 脉再动 一吸脉亦再动 呼吸定息 总名一息四至 闰以太息 谓之五至也 东垣曰 不病之脉 不求其神 而神无不在也 有 病之脉 则当求其神 如六数七疾热也 脉中有力 即有神矣 为泄去其热则愈 三迟二损寒也 脉中有力 即有

27、神矣 为散去 其寒则安 若无力即无神矣 何以泄热而散寒乎 苟不知此 而泄去之散去之 神将何恃而生耶 迟数既明 浮沉分别 此诊脉辨证之法也 如上文迟数既明 则当别浮沉表里 相 兼之用 如浮数表热 沉数里热 浮迟表虚 沉迟冷结 可谓脉 法得之耳 浮沉迟数 辨内外因 外因于天 内因于 人 天有阴阳 风雨晦明 人喜忧怒 思悲恐 惊 外因于天者 天有六气 谓寒暑燥湿风火是也 内因于人 者 如 阴阳应象大论 曰 心在志为喜 肝在志为怒 脾在志为 思 肺在志为忧 肾在志为恐 此外尚有病悲者 曰肝悲哀动 里则伤魂 悲伤于肝也 有病为惊者 曰东方色青 入通于肝 其病发惊骇 以肝应东方风木 风主震动 而连乎胆也

28、有曰 阳明所谓甚则厥 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 肝邪乘胃也 有曰 惊则心无所倚 神无所归者 心神散失也 此肝 胆 胃 心 皆 能病于惊也 由此观之 是情志之所伤 虽五脏各有所主 然 员 猿 脉 学 类 编 其所由 则无不从心而发 本神篇 曰 心怵惕思虑由则伤 神 神伤则恐惧自失 邪气脏腑病形篇 曰 忧愁恐惧则伤 心 口问篇 曰 悲哀忧愁则心动 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可 见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而总统魂魄 兼该志意 故忧动于心 则肺应 思动于心则脾应 怒动于心则肝应 恐动于心则肾应 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 设能善养其心 居处安静 无为惧惧 无为欣欣 婉然从物 让而不争 与时变化 空诸所碍 则志意 顺 精神专值

29、 悔怒不起 魂魄不散 五脏调和 邪亦安从奈我 哉 外因之浮 则为表证 沉里迟阴 数则阳 盛 浮则为表 沉则为里 迟则为阴 数则为阳 此外因之纲领 也 内因之浮 虚风所为 沉气迟冷 数热何 疑 仲景曰 风则浮虚 沉潜水蓄 迟则为冷 数则热烦 此内因 之纲领也 浮数表热 沉数里热 浮迟表虚 沉迟里结 表里阴阳 风气 冷热 辨外内因 脉证参别 脉理浩繁 总括于四 既得提纲 引 申触类 浮沉迟数 乃脉之纲领也 总结上文 下引 李濒湖脉学 诗抄八十二首 员 源 中 医 古 籍 珍 稀 抄 本 精 选 一 浮脉法天 轻手可得 汛汛在上 如水漂木 浮脉 阳 浮脉举之有余 按之不足 脉经 如微风吹鸟背上毛 厌

30、厌 聂聂 如循榆荚 素问 如水漂木崔氏 如捻葱叶黎氏 浮脉法天 有轻清在上之象 在卦为乾 在时为秋 在人为 肺 体状诗 浮脉惟从肉上行 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 无恙 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 浮如木在水中浮 浮大中空乃是芤 拍拍而浮是 洪脉 来时虽盛去时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 虚来迟大豁然空 浮而柔细方为濡 散似 杨花无定踪 主病诗 浮脉为阳表病居 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 风热 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 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木旺 尺中 溲便不流通 有力洪大 来盛去悠 洪脉 阳 洪脉指下极大 脉经 来盛去衰 素问 来大去长通真子 员 缘 脉 学 类 编 洪脉在卦为离 在时为夏 在人

31、为心 素问 谓之大 亦曰 钩 滑氏曰 来盛去衰 如钩之曲 上而复下 应血脉来去之象 像万物敷布下垂之状 体状诗 脉来洪盛去还衰 满指滔滔应夏时 若在春秋冬 月分 升阳散火莫狐疑 相类诗 洪脉来时拍拍然 去衰来盛似波澜 欲知实脉参 差处 举按弦长愊愊坚 主病诗 脉洪阳盛血应虚 相火炎炎热病居 胀满胃翻须 早治 阴虚泄痢可愁虞 寸洪心火上焦炎 肺脉洪时金不堪 肝火胃虚关内察 肾虚 阴火尺中看 无力虚大 迟而且柔 虚脉 阴 虚脉迟大而软 按之无力 隐指豁豁然空 脉经 体状相类诗 举之迟大按之松 脉状无涯类谷空 莫把芤 虚为一例 芤来浮大似慈葱 主病诗 脉虚身热为伤暑 自汗怔忡惊悸多 发热阴虚须 早治

32、 养营益血莫蹉跎 血不营心寸口虚 关中腹胀食难舒 骨蒸痿痹伤精血 却在 肾门两尺居 员 远 中 医 古 籍 珍 稀 抄 本 精 选 一 虚甚则散 涣漫不收 散脉 阴 散脉大而散 有表无里 脉经 涣漫不收崔氏 无统纪 无拘 束 至数不齐 或来多去少 或去多来少 涣散不收 如杨花散漫 之象 产妇得之生 孕妇得之堕柳氏 戴同父曰 心脉软散怔忡 肺脉软散汗出 肝脉软散溢饮 脾脉软散跗肿 此皆病脉也 肾脉软散 诸病脉代散 死脉也 体状诗 散似杨花散漫飞 去来无定至难齐 产为生兆胎 为堕 久病逢之不必医 相类诗 散脉无拘散漫然 濡来浮细水中绵 浮而迟大为 虚脉 芤脉中空有两边 主病诗 左寸怔忡右寸汗 溢饮

33、左关应软散 右关软散 胻 胕 跗 肿 散居两尺魂应断 有边无中 其名曰芤 芤脉 阳中阴 芤脉浮大而软 按之中央空两边实 脉经 中空外实 状如 m 衡 意脚胫 员 苑 脉 学 类 编 慈葱 素问 戴同父曰 营行脉中 脉以血为形 芤脉中空脱血 之象也 体状诗 芤形浮大软如葱 按之傍有中央空 火犯阳经血 上溢 热侵阴络下流红 相类诗 中空傍实乃为芤 浮大而迟虚脉呼 芤更带弦名 曰革 血亡空革血虚虚 主病诗 寸芤积血在于胸 关上逢芤肠胃痈 尺部见之多 下血 赤淋红痢漏崩中 浮小为濡 绵浮水面 濡脉 阴 濡 音软 脉极软而浮细 如绵在水中 轻手相得 按之无有 脉经 体状诗 濡形浮细按之轻 水面浮绵力不禁

34、 病后产中犹 百药 平人若见是无根 相类诗 浮而柔细知为濡 沉细而柔作弱持 微则浮微如 散绝 细来沉细近于微 主病诗 濡为亡血阴虚病 髓海丹田暗已亏 汗雨夜来蒸 入骨 血山崩倒湿伤脾 寸濡阳微自汗多 关中其奈气虚何 尺伤精血虚寒甚 温补 真阴可起疴 员 愿 中 医 古 籍 珍 稀 抄 本 精 选 一 濡甚则微 不任寻按 微脉 阴 微脉极细而软 按之如欲绝 若有若无 脉经 细而稍长戴 氏 气虚微则脉微 素问 体状相类诗 微脉轻微瞥瞥乎 按之欲绝有如无 微为阳 弱细阴弱 细比于微略较粗 主病诗 气血微兮脉亦微 恶寒热汗淋漓 男为劳极诸虚 候 女作崩中带下医 寸微气促或心惊 关脉微时胀满形 尺部见之

35、精血弱 恶寒 消瘅痛呻吟 沉脉法地 近于筋骨 沉脉 阴 沉脉重手按至筋骨乃得 脉 经 如石投水 必极其 底 沉脉法地 有渊源在下之象 在卦为坎 在时为冬 在人为 肾 体状诗 水行润下脉来沉 筋骨之间软滑匀 女子寸兮男 员 怨 脉 学 类 编 子尺 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 沉帮筋骨自调匀 伏则推筋着骨寻 沉细如绵真 弱脉 弦长实大是牢形 主病诗 沉潜水蓄阴经病 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 与气 沉而有力积兼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 关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浊遗并泄痢 肾虚 腰及下元 深深在下 沉极为伏 伏脉 阴 伏脉重按着骨 指下裁动 脉经 脉行筋下刊误 体状诗 伏脉推筋着骨寻 指间裁动隐然深 伤寒欲汗阳

36、 将解 厥逆脐疼证属阴 相类诗 见沉脉 主病诗 伏为霍乱吐频频 腹痛多缘宿食停 蓄饮老痰成 积聚 散寒温里莫因循 食郁胸中双寸伏 欲吐不吐常兀兀 当关腹痛困沉沉 关后 疝痛还破腹 圆 园 中 医 古 籍 珍 稀 抄 本 精 选 一 有力为牢 实大弦长 牢脉 阴中阳 牢脉似沉似伏 实大而长微弦 脉经 体状相类诗 弦长实大脉牢坚 牢位常居沉伏间 革脉芤 弦自浮起 革虚牢实要详看 主病诗 寒则牢坚里有余 腹心寒痛木乘脾 疝 癥瘕何 愁也 失血阴虚却忌之 牢甚则实 愊愊 而强 实脉 阳 实脉浮沉皆得 脉大而长 微弦应指愊愊然 脉经 体状诗 浮沉皆得大而长 应指无虚愊愊弦 热蕴三焦成 壮火 通肠发汗始安

37、康 相类诗 实脉浮沉有力强 紧如弹索转无常 须知牢脉帮 筋骨 实大微弦更带长 主病诗 实脉为阳火郁成 发狂谵语吐频频 或为阳毒或 壁 意郁结 圆 员 脉 学 类 编 伤食 大便不通或气疼 寸实应知面热风 咽疼舌强气填胸 当关脾热中宫满 尺属 腰肠痛不通 无力为弱 柔小如绵 弱脉 阴 弱脉极软而沉细 按之乃得 举手无有 脉经 素问 曰 脉弱以滑 是有胃气 脉弱以涩是谓久病 病后 老弱见之顺 平人少年见之逆 仲景曰 阳陷入阴 故恶寒发热 弱主筋 沉主骨 阳浮阴 弱 血虚筋急 柳氏曰 气虚则弱 寸弱阳虚 尺弱阴虚 关弱胃虚 体状诗 弱来无力按之柔 柔细而沉不见浮 阳陷入阴精 血弱 白头犹可少年愁 相

38、类诗 见濡脉 主病诗 弱脉阴虚阳气衰 恶寒发热筋骨痿 多惊多汗精 神减 益气调营急早医 寸弱阳虚病可知 关为胃弱与脾衰 欲求阳陷阴虚病 须把 肾门两尺推 圆 圆 中 医 古 籍 珍 稀 抄 本 精 选 一 弱甚则细 如蛛丝然 细脉 阴 细脉小于微 而常有细直而软 若丝线之应指 脉经 素 问 谓之小 体状诗 细来累累细如丝 应指沉沉无绝期 春夏少年俱 不利 秋冬老弱却相宜 相类诗 见微濡 主病诗 细脉萦萦血气衰 诸虚劳极七情乖 若非湿气侵 腰肾 即是伤精汗泄来 寸细应知呕吐频 入关腹胀胃虚形 尺逢定是丹田冷 泄痢 遗精号脱阴 迟脉属阴 一息三至 迟脉 阴 迟脉一息三至 去来极慢 脉经 迟为阳不胜

39、阴 故脉来不 及 体状诗 迟来一息至惟三 阳不胜阴气血寒 但把浮沉分 表里 消阴须益火之源 圆 猿 脉 学 类 编 相类诗 脉来三至号为迟 小 于迟作缓持 迟细百难 知是涩 浮而迟大以虚推 主病诗 迟司脏病或多痰 沉痼癥瘕仔细看 有力而迟为 冷痛 迟而无力定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 关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肾虚腰脚重 溲便 不禁疝牵丸 少 于迟 缓不及四 二损一败 病不可治 两息夺精 脉已无气 缓脉 阴 缓脉去来 少 于迟 脉经 一息四至戴氏 如丝在经 不卷 其轴 应指和缓 往来甚匀张太素 如微风轻 柳 稍 梢 滑伯 仁 如初春杨柳舞风之象杨玄操 缓脉在卦为坤 在时为四季 在人为脾 阳寸阴尺 上下同

40、等 浮大而软 无有偏胜者平脉也 体状诗 缓脉阿阿四至通 柳 稍 梢 袅袅 轻风 欲从 脉里求神气 只在从容和缓中 相类诗 见迟脉 主病诗 缓脉营里卫有余 或风或湿或脾虚 上为项强下 痿痹 分别浮沉大小躯 k 快 同快 圆 源 中 医 古 籍 珍 稀 抄 本 精 选 一 寸缓风邪项背拘 关为风眩胃家虚 肾门濡泄或风秘 或是 蹒跚足力迂 浮大虚散 或见芤革 革脉 阴 革脉弦而芤仲景 如按鼓皮丹溪 时珍曰 此即芤弦二脉相 合 故均主失血之候 体状主病诗 革脉形如按鼓皮 芤弦相合脉寒虚 女人半 产并崩漏 男子营虚或梦遗 相类诗 见芤牢 浮小濡微 沉小细弱 迟细为涩 往来极难 易散一止 止而复还 涩脉

41、阴 涩脉细而迟 往来难 短且散 或一止复来 脉经 参伍不调 素问 如轻刀刮竹 脉诀 如雨沾沙通真子 如病蚕食叶 涩主血少精伤之病 女人有孕为胎病 无孕为败血 体状诗 细迟短涩往来难 散止依稀应指间 如雨沾沙容 圆 缘 脉 学 类 编 易散 病蚕食叶慢而艰 相类诗 参伍不调名曰涩 轻刀刮竹短而难 微似秒芒微 软甚 浮沉不别有无间 主病诗 涩缘血少或伤精 翻胃亡阳汗雨淋 寒湿入营为 血痹 女人非孕即无经 寸涩心虚痛背胸 胃虚胁胀察关中 尺为精血俱伤候 肠结 溲淋或下红 结则来缓 止而复来 结脉 阴 结脉往来 缓时一止复来 脉经 越人曰 结甚则积甚 结微则积微 浮结外有痛积 伏结内 有积聚 结主阴盛

42、之病 体状诗 结脉缓而时一止 独阴偏盛欲亡阳 浮为气滞沉 为积 汗下分明在主张 相类诗 见代脉 主病诗 结脉皆因气血凝 老痰结滞苦沉吟 内生积聚外 痈肿 疝瘕为殃病属阴 圆 远 中 医 古 籍 珍 稀 抄 本 精 选 一 代则来缓 止不能回 代脉 阴 代脉动而中止 不能自还 因而复动仲景 脉至还入尺 良 久方来吴氏 体状诗 动而中止不能还 复动因而作代看 病后得之犹 可疗 平人却与寿相关 相类诗 数而时止名为促 缓止须将结脉呼 止不能回方 是代 结生代死自殊途 主病诗 代脉原因脏气衰 腹疼泄痢下元亏 或为吐泻中 宫病 女子怀胎三月兮 数脉属病 六至一息 七疾八极 九至为脱 数脉 阳 数脉一息六

43、至 脉经 脉流薄疾 素问 数为阴不胜阳 故 脉来太过 浮沉迟数 脉之纲领 素问 脉经 皆为正脉 体状诗 数脉息间常六至 阴微阳盛必狂烦 浮沉表里分 虚实 惟有儿童作吉看 相类诗 数比平人多一至 紧来如数似弹绳 数而时止名 圆 苑 脉 学 类 编 为促 数见关中动脉形 主病诗 数脉为阳热可知 只将君病火来医 实宜凉泻虚 温补 肺病秋深却畏之 寸数咽喉口舌疮 吐红咳嗽肺生疡 当关胃火并肝火 尺属 滋阴降火汤 浮大者洪 沉大牢实 往来流利 是谓之滑 滑脉 阳中阴 滑脉往来流利 展转替替然 如珠之应指 脉经 漉漉如欲脱 体状相类诗 滑脉如珠替替然 往来流利却还前 莫将滑 数为同类 数脉惟看息至间 主病

44、诗 滑脉为阳元气衰 痰生百病食生灾 上为吐逆下 蓄血 女脉不调定有胎 寸滑膈痰生呕吐 吞酸舌强或咳嗽 当关宿食肝脾热 浊痢 淋看尺部 有力为紧 弹如转索 紧脉 阳 紧脉往来有力 左右弹人手 素问 数如切绳 脉经 如转 圆 愿 中 医 古 籍 珍 稀 抄 本 精 选 一 索无常仲景 如纫箪 丝丹溪 诸紧为寒为痛 人迎紧盛伤于 寒 气口紧盛伤于食 尺紧痛居其腹 沉紧疾在其腰 体状诗 举如转索切如绳 脉象因之得紧名 总是寒邪来 作寇 内为腹痛外腰疼 相类诗 见弦实 主病诗 紧为诸痛主于寒 喘咳风 吐冷痰 浮紧表寒须 发越 紧沉温里自然安 寸紧人迎气口分 当关心腹痛沉沉 尺中有紧为阴冷 定是 奔豚与疝

45、疼 数见寸口 有止为促 促脉 阳 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 脉经 如蹶之趣 徐疾不常黎氏 促主阳盛之病 促结之因 皆有气血痰郁饮食五者之别 一有留 滞 则脉必见止矣 体状诗 促脉数而时一止 此为阳极欲亡阴 三焦郁火炎 炎盛 进必无生退可去 相类诗 见代脉 主病诗 促脉惟将火病医 其因有五细推之 时时喘咳皆 痰积 或发狂斑与毒疽 箪 h 单 竹器或苇制的盛器 圆 怨 脉 学 类 编 数见关中 动脉可候 厥厥动摇 状如小豆 动脉 阳 动脉乃数脉见于关 上下无头尾 如豆大厥厥动摇 脉经 仲景曰 动则为痛为惊 阴阳相搏名曰动 阳动汗出 阴动 发热 形冷恶寒 此三焦伤也 成无己曰 阴阳相搏 则虚者动 故阳虚

46、则阳动 阴虚则阴 动 庞安常曰 关前三分为阳 关后三分为阴 关位半阴半阳 故动随虚见 素问 曰 阴虚阳搏谓之崩 体状诗 动脉摇摇数在关 无头无尾豆形圆 其原本是阴 阳搏 虚者摇兮胜者安 相类诗 见数脉 主病诗 动脉专司痛与惊 汗因阳动热因阴 或为泄痢拘 挛病 男子遗精女子崩 长则气治 过于本位 长脉 阳 长脉不大不小 迢迢自若朱氏 如循长竿末 稍 梢 为平 猿 园 中 医 古 籍 珍 稀 抄 本 精 选 一 如引绳为病 素问 体状相类诗 过于本位脉名长 弦则非然但满张 弦脉与 长争较远 良工尺度自能量 主病诗 长脉迢迢大小匀 反常为病似牵绳 若非阳毒癫 病 即是阳明热势深 长而端直 弦脉应指

47、弦脉 阳中阴 弦脉端直以长 素问 如张弓弦 脉经 状若筝弦 脉诀 按 之不移绰绰 如按琴瑟弦巢氏 从中直过 挺然指下刊误 戴同父曰 弦而软其病轻 弦而硬其病重 一手见曰单弦 两手见曰双弦 此寒痼之脉 弦脉在卦为震 在时为春 在人为肝 轻虚以滑者平 滑实 如循长竿者病 劲急如新张弓弦者死 体状诗 弦脉迢迢端直长 肝经木旺土应伤 怒气满胸常 欲叫 翳矇瞳子泪淋浪 相类诗 弦来端直似丝弦 紧则如绳左右弹 紧言其力弦 言象 牢脉弦长沉伏间 主病诗 弦应东方肝胆经 饮痰寒热疟缠身 浮沉迟数须 分别 大小单双有重轻 寸弦头痛膈多痰 寒热癥瘕察左关 右关胃寒心腹痛 尺中 阴疝脚拘挛 猿 员 脉 学 类 编

48、短则气病 不能满部 不见于关 惟尺寸候 短脉 阴 短脉不及本位 脉诀 应指而回 不能满部 脉经 戴同父曰 短脉只见尺寸 若关中见短 上不通寸 下不通 尺 是阴阳绝脉必死 体状相类诗 两头促缩名为短 涩短迟迟细且难 短涩而 浮秋喜见 三春为贼有邪干 主病诗 短脉惟于尺寸寻 短而滑数酒伤神 浮为血涩沉 为痞 寸主头疼尺腹疼 猿 圆 中 医 古 籍 珍 稀 抄 本 精 选 一 切 脉 论 证 一脉一形 各有主病 数脉相兼 则见诸 证 总结上文下切脉论证 浮脉主表 里必不足 有力风热 无力血弱 浮脉属阳故主表 举之有余 按之不足 浮而有力者则为风 热 浮而无力者是血虚也 浮迟风虚 浮迟属阴 一息三至

49、浮迟兼见 风虚之候也 浮数风热 数脉属阳 一息六至 浮数兼见 风热之候也 浮紧风寒 紧脉如绳 左右弹指 浮紧兼见 风寒之候也 浮缓风湿 脉 学 类 编 缓脉去来 少快于迟 浮缓兼见 风湿之候也 浮虚伤暑 举之迟大 按之无力 浮虚兼见 伤暑之候也 浮芤失血 中空外实 状似慈葱 浮芤兼见 失血之候也 浮洪虚热 洪脉来时 满指滔滔 浮洪兼见 虚热之候也 浮微劳极 微脉软细 按之欲绝 浮微兼见 劳极之候也 浮濡阴虚 浮而柔细 如绵在水 浮濡兼见 阴虚之候也 浮散虚剧 有表无里 涣漫不收 浮散兼见 虚极之候也 浮弦痰食 端直以长 状若筝弦 浮弦兼见 痰食之候也 猿 源 中 医 古 籍 珍 稀 抄 本 精

50、 选 一 浮滑痰热 往来流利 漉漉欲脱 浮滑兼见 痰热之候也 沉脉主里 主寒主积 有力食痰 无力气郁 沉脉属阴 故主里 按之有力 举之不足 沉而有力者 为痰 饮食滞 寒冷积聚等症 沉而无力者 则病诸气愤郁也 沉迟虚寒 迟脉属阴 一息三至 沉迟兼见 虚寒之候也 沉数热伏 数脉属阴 一息六至 沉数兼见 热伏之候也 沉紧冷痛 紧脉如绳 左右弹指 沉紧兼见 冷痛之候也 沉缓水蓄 缓脉去来 少快于迟 沉缓兼见 水蓄之候也 沉牢痼冷 牢脉弦长 实大而坚 沉牢兼见 痼冷之候也 沉实热极 猿 缘 脉 学 类 编 脉大而长 愊愊应指 沉实兼见 热极之候也 沉弱阴虚 沉细而柔 则为弱脉 沉弱兼见 阴虚之候也 沉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道易五术书社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本文标题: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脉学类编电子书在线.pdf
链接地址:https://m.5shubook.com/p-9190.html
当前位置:首页 > 道医/中医/方剂/针灸 > 中医中药

限时特惠包年VIP

copyright@  五术书店www.5shubook.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13546号-3   客服QQ:27+02+52+1998

免责声明:本站资源由网站会员上传分享,网站有监管的责任,但不对所涉及的版权问题负法律责任,若有纠纷或资料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